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花都一支“毕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xgc5011
    2017-08-16 21:31:12   转载

    花都一支“毕”

    ----毕村毕氏大宗祠

    提起花都的毕姓人,人们都会脱口而出:花都一支毕。据说花都的毕姓人,十有八九出身于毕村。毕村大宗祠上立有一面百多年历史的大石鼓,相传是皇帝赐予毕氏人。毕村大宗祠前有一片碧绿荷塘,走进宗祠大门,门前的对联为大名世胄,多积流风,驻足观看的同时不

        提起花都的毕姓人,人们都会脱口而出:花都一支毕。据说花都的毕姓人,乃至广东省的毕姓人,十有八九出自毕村。毕村大宗祠门口立着两面五百多年历史的大石鼓,是明朝皇帝赐予毕姓人的。毕村大宗祠前有一片碧绿荷塘,走进宗祠大门,门前醒目对联“大名世胄,多积风流”,驻足观看的同时不禁让人遐思:究竟毕氏的祖先来自何地?毕村如何发展壮大的?毕氏后人有哪些留芳千古?

    两年前刚重修的毕村大宗祠
    两年前刚重修的毕村大宗祠
     

    花都毕氏溯源

         树有根,水有源,姓氏乃血统之标志,毕姓开姓始祖为毕公高,实际上他并不姓毕,而是姓姬,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。故事起缘在商朝末期,周武王伐纣之后,把弟姬高封在毕地(国),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,后代于是以国为氏,奉姬高为毕公高。
        周朝瓦解,至春秋,毕公高后裔毕万为晋国大夫,封于魏地;战国时期,毕万之嗣毕应斯建立魏国,历六代君王,传承二百余年;秦朝统一,六国或臣或民。公元311年至316年,八王之乱,中原沦陷,各大家族相率南渡,史称渡江。毕族有从河南迁徙安徽之凤阳,江西之广信、吉安等。毕元就、毕元新兄弟俩安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水井头村。宋太宗淳化二年(991),吉水之支毕文江携妻别吉水,跨大庾岭、过梅关,珠玑巷不留步,望南粤瑞气祥云,择广东省番禺县狮岭司乌坭涌定居,做小本卖玉器生意。其后裔六世孙毕南杰宋徽宗宣和四年迁回同乡之太平埗。光阴荏苒,至七世祖毕宥明、毕宥进兄弟俩,到从化县流溪河边,经营木材生意,住当地凤院村。话分两头,却说有位地理先生在从化鸡笼冈找到一处佳地叫“仙人弄猴”,用高价卖给刘家村。岂料刘家三葬三浮,忽听空中鸟儿啼叫:“刘家山,不是地。”当时众人便起猜疑,认为“不是地”指不是好的穴地,于是刘家弃之。年余后,地理先生才悟出“不是地者,莫不是毕氏地也?”于是地理先生在从化寻访毕姓人家,几经周折,终于找到毕宥明、毕宥进兄弟俩,寒暄之后,觉察兄弟俩家境欠佳,便分文不受将“仙人弄猴”名山佳穴赠予毕家。兄弟俩感谢之余便将先人三世祖毕吉台骨葬在此。此后,事事有成,渐渐家肥屋润,世代子孙繁昌。

    内部的面貌
    内部的面貌
     

    太平埗兴衰

        当年毕南杰在太平埗确定宅基地位置,祖辈在漫长的岁月里,开疆土建家园,男勤女俭,乐善积德,繁衍生息。当初此地还有黄、邓、叶、陈、杨等其他姓。而后随之毕族开枝散叶,人口越来越多,其他姓氏便渐渐迁离太平埗另处立村。毕氏一族的增多自然而然地形成村落,让太平埗变成了毕村。
       时光流转,日月飞梭,毕村人丁旺盛。环境的容量始终有限,毕村乡绅提出:凡带头迁庄的村民,赐其一间屋、二亩地,所耕的太公田十年内不用交租。这条村规让毕村的范围越扩越大,形成十里十庄。十里指:九潭里、敦仁里、南头里、流书里、下元里里(现下元里已迁往乐同村古塘三岭庄)、东安里、月塘里、冠溪里、昌仁里、横沥里;而十庄指:赤珠岗、米岗、大布、古塘、九塘、紫石岗、张屋村、下迳庄、豸场、西瓜岭。毕村人口发展最快的当属解放后,解放后7000余人的毕村至今已发展到3万多人(含华侨)。
        毕村是花都最古老的村落。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有可歌可泣的民间故事,有土特产“广记”腊味和毕村糯米糍,有圩一市、一庵一寺。三年一次游灯,五十年一次摆大会,历届都惊动省港澳。每年正月十二日,全村摆大酌,大排筵席。毕村有四座庙宇:冠山庙、洪圣庙、八角庙、白庙,有三个神诞都要做大戏庆贺,非常热闹。
     
         

    一百多年前的石碑
    一百多年前的石碑
     

        昔日毕村西瑞云山下有座古寺叫龙归寺,是宋徽宗年间第六世祖毕南杰手建,环境优美,依山带水,香火鼎盛,收集僧徒不少,朝夕僧徒会食,以击钟为信号。当时有一乞丐是浙江省青田县人,饱读诗书,浪迹江湖,名罗隐,初到炭步鸭湖村栖宿,认鸭湖村的罗家是叔伯兄弟,传说他就是地游神仙,后来走到龙归寺讨饭,每日听闻该寺钟声必到无间。日久天长,僧徒讨厌,即知会炊事员改为饭后钟以戏弄他。翌日早饭过后,钟声敲响,乞丐闻钟声而至,那知寺内僧人以餐完甚久,冷饭残羹全部无存。罗隐无食,不禁大怒而题寺云:“人人都道龙归寺,我道龙去龙不归,金钟飞落深潭底,秃头和尚叹孤凄。”自从罗隐题了诗句以后,寺内金钟飞落寺内深潭之中,而寺内和尚死的死,走的走,只剩唯一的一个。从此香火冷落,日渐萧条,正应验诗之句。最后一个和尚法号:“文闲”。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地主成份,还要进行劳动改造二年,刑满释放后,住在官溪横沥三队,天天到新华买药为生,后在横沥完寂,龙归寺1953年夷为平地建设营房。

    砖雕
    砖雕

        毕氏大宗祠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,祠堂也是本族人崇宗念祖和文化活动场所。然而,毕氏大宗祠自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起,曾经被当做国家粮仓、玩具厂、纸厂……因年久失修,断瓦颓垣,满目苍夷。直到2009年,宗族决定重修大宗祠。幸有热心兄弟,慷慨捐资,于2011年1月18日使原貌重光,毕氏大宗祠的中门牌匾,一诗云:中门开启日,金榜题名时。最有趣的当属矮脚门,据说矮脚门只为符合1933年出生、三代同堂的夫妇所开,而这样的夫妇在今天的毕村仍有一对。

    人杰地灵

        从宋朝时代毕文江南下创立“花邑一支笔”,到今天已经是1023年历史,毕村一直保持崇文重教的传统,毕氏人文荟萃。1851年建毕氏宗祠前已经诞生:“一门七进士,四代六居官”。毕村的贤人多出自冠溪里。毕氏宗祠建后,毕村分支南海万石与古塘庄又出了两名进士。元、明、清年代,毕村有:“一解元,九进士,二十五名举人,五十名秀才。众曰:朝朝面君科科有,毕族只缺一状元。

        毕煊,字彦晦,生于明朝正德己巳年,少充番禺增广生习诗经,其人天资聪颖,下笔成章,十五岁便上京应试,路经严子陵台,见台楼虽经千年风雨侵蚀,仍是庄严耸立,即步入参观,悠然情生,即题诗壁上,诗云:君淡名利隐,我为名利来,羞见先生面,黄昏上钓台。抵达北京,但试期未到,便去京郊一间庙宇参观,巧遇太后来参神拜佛,他无处可避,便匿身于神台底下。太后刚进庙内,则闻到一股异香,问庙祝今日添置什么花卉,为何如此清香?庙祝说如往常一样,太后暗思,异香从何来呢?即下懿旨命随员四下搜查,发现一少年匿于神台之下,太后即唤他出来,问及情由,见其一表人才,非常爱惜,便当即认作契仔。相传毕煊是兰花精托世。应试揭榜后,中了进士。嘉靖皇对他非常重用,官至礼部观政授承德郎户部主事。后奏本回乡完娶。何等显赫,本省大小官员均联仪恭候,夫人黄氏,三水县乐平芙蓉村人,迎娶时他题彩旗诗云:闻道芙蓉景色华,芙蓉村里好人家,今朝脚踏芙蓉地,娶得芙蓉一朵花。毕煊回乡完婚,嘉靖皇赐旨迎亲。赐大罗伞一把,御扇两把,打灯笼两个,灯笼上写“文武世家”四个大字。并降旨毕煊回乡后,本人步行三天,所经过土地,全属其所有。
        毕延拱是明朝进士,他与伦文叙、海瑞、梁储为广东四大才子,明朝嘉靖为表彰此四君,在省会广州市立四个牌楼,1949年前广州有个地方叫四牌楼就是如此来历,现在还有条小街叫毕公巷。
        毕梅谷,字兆先,讳于祯,明朝举人,授江西省吉安府福县教谕,署户陵,万安二县事,聘为四川典试总裁,坠授江西瑞州高安县知县兼明慈惠士民,南京西城兵马正指挥使,又奉旨与海瑞通往抄严嵩家,钦赐狮鹤铜炉传为宗器,铜狮一对,一只现在还保存在本村,另一只嫁女时作嫁妆送去马溪村黎姓。
        民国后的毕氏后人四处开花四处香。有扶危济困的绿林好汉;经商富甲一方的“陶朱公”;有精于占卜的相术家;有为国家领导主厨的厨师;有医术高超的医生、飞机师……
    历来人们传颂着毕村多戏子,多科举贤士,多酒楼厨师。不错,到现在为止,广州市不少有名的酒店都有毕姓人主理。自清末以来,毕村出了好多有名的粤剧老倌。
            白玉堂,原名毕剑南,号焜生,毕村昌仁里人,排行第三,人称三哥或白老三。1949年,冠山庙神诞回乡做了六天(日夜)十一本戏。他是全面发展的粤剧表演艺术家,是上世纪三、四、五十年代巨型班挂头牌的大老倌,红遍省港澳东南亚华埠。他的艺术表演唱得、做得、打得。
        唱功的代表作是“偷祭贵妃坟之安禄山祭坟”。他的唱腔跌宕有神,节奏分明,木琴伴奏甚为悦耳。做工的代表作是“狸猫换太子之陈琳打寇珠”。陈琳不想打,又不得不打,不许轻打,也不忍重打。白玉堂运用台步、做手、关目,将陈琳的复杂心理表演得淋漓尽致。大靠戏的代表作是“反五关之黄飞虎出关”。他先穿银甲,后穿金甲(这套甲重达一百斤)。威风凛凛,杀气腾腾。短打的代表作是“鱼肠剑之专诸刺王僚”。他是南派正宗,硬桥硬马,干净利落。他最喜欢做官戏和孝子戏,是粤剧界首席“官生”。
        八和会馆公认,白玉堂的大“审”全行第一。他功架老到,经验丰富。出场后行如风,立如松,坐如钟。“审案”时官威十足,“定过抬油”,因而有此美誉。他“审”过的大老倌有李小龙的父母,省港澳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。“审”过香港丑生王梁醒波。“审”过“肥婆兰”,即上世纪四十年代花旦王谭兰卿。
        白玉堂也擅演孝子。他演出时戏假情真,七情上面。最出名的“孝子戏”是“劈山救母”,这是白玉堂、卫少芳首演的剧目。卫少芳自认“劈山救母”是她赖以成名的剧本。凭心而论,如果没有白玉堂领衔主演,卫少芳孤掌难鸣,未必能够成为“舞台慈母”或成为“省港澳巨型班四大名旦”之一。后人有诗赞白玉堂:孝子多情,清官廉政。文武生王, 抬油咁定。
        黄种美,原名毕钊栾,昌仁里人 ,白玉堂堂兄,上世纪二十年代名丑生,他的代表作是“打劫阴司路”,“担幡买水”。他演担幡买水这个戏非常投入,唱一曲哭喉南音,口水鼻涕一起来,台下一片抽泣之声。后来乡村要做这个戏的,口水鼻涕另计(要加钱)。
       黄种美演艺高,多做善事,故此在社会、戏行颇得人心。有一天早上,他与一个人称侄少的“大天二”在乐善戏院对面的茶居饮茶。另一伙仇敌想枪杀侄少,岂料误杀黄种美(广东粤剧史书有载)。出殡时,沿途摆路祭;由西豪口(人民南路)至观音山(越秀山)。正是:羊城含泪,珠江悲切。广东粤剧戏班罢演一星期作为哀悼。国民政府也送花圈,挽联到:有心杀侄少,无意害钊栾。
       白云龙,原名毕敏邦,昌仁里人,白玉堂徒弟,任剑辉表弟,在粤剧戏班武打享有盛名。他的功夫戏,是打真军的(真刀真枪),是从化县粤剧团掌门人。1959年朱德委员长到从化温泉度假,由当时广东省副省长陪同观看白云龙演出“三帅困崤山”。剧终,委员长大赞白云龙武艺超群,当时这剧团叫“汉寿年”,委员长建议改“新艺风”。话音刚落,全团欢呼雀跃。这消息震动广东粤剧界,广东各大报纸争相刊登。白云龙“文革”前一直是从化县政协委员,他的代表作是“三帅困崤山”、“单鞭呼延赞”、“青萍剑下仇”、“七虎渡金滩”。
          毕少英,九谭里人,女文武生,功夫了得,擅演武戏。她的代表作是:“击破美人计”,“胡魁卖人头”,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新华演过几晚。
          倒眼顺,原名毕积顺。横沥里人,小武行当,“棚上功夫”是出自于他的伟绩,在东莞县斗王教头的故事誉满粤剧行头。
          毕发达,九谭里人,绿林好汉,一生行侠仗义,曾经在广州沙面战乱中救过孙中山。孙中山赠予他免死金牌。生于当代的毕禧精通中医,擅长艾灸。曾经有一位大官身患重病,许多医生束手无策,后来大官的家人找到毕禧,毕禧医治时并非对症下药,而是开了医治另一种疾病的方子,大官家人顿觉不解。毕禧解释他针对大官将要转变的病症而开药,大官喝了毕禧的药方后,药到病除。大官病好后赠送了一银鼎给毕禧,至今此银鼎仍然放在家里。
           进入大宗祠游览一遍后,正准备参观祠堂的吉江书舍。门品的两傍有一副联:吉江盛桃李;书舍萃英才。是东安里毕沛焰所题。书舍藏书很多,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是那本红色的毕氏族谱。这本谱内容包罗万象,它的序言写道:一个民族,如果不懂它的历史,就不懂得热爱这个民族。一个姓氏和宗族,如果不懂得这个姓氏和宗族的历史,就不懂得热爱这个姓氏和宗族。
    族谱,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,对团结海外侨胞,加强民族凝聚力,宣扬中华民族的辉业绩和传统美德,增强民族自豪感,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,增进了解,建立共识,加速国家统一进程,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毕氏族谱记述三千多年的毕族历史,包括毕姓起源、繁衍、生息、迁徙、荣衰、分支、世系、源流、别传、都望、堂号、宗法、家训、名人、宗族文化等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